网站公告:

    如期而至的《圣诞颂歌》,今年你看了没有?

    阅读数:4769 kiwisama 认证评论员 2019-12-25 收藏
    《圣诞颂歌》所代表的意义,虽然时代更迭,却从来不曾过时。

    又是一年圣诞季,又是一部《圣诞颂歌》。《圣诞颂歌》可谓是查尔斯·狄更斯“最深入人心”的一部作品,也是再版次数最多、被改编次数最多的作品。不仅本身被无数次地改编为舞台剧、电影和电视剧,在很多影视剧中也都能看到它的影子,在每年圣诞节期间如期而至。

    1.png

    2009年迪斯尼版

    经典总是会被一拍再拍,但经过一百年的反复咀嚼,难免会缺乏新鲜感,观众的审视也会越来越严苛,甚至经常引起争议:真的还要继续拍下去吗?今年轮到BBC来交这份答卷,而它交出了一份暗黑版。不过除了画面增加了哥特感,其他倒也没多黑暗,这可能也是圣诞电影的局限性吧。

    2.png

    其实从成书背景和狄更斯的写作目的来看,我觉得它真的还可以再黑暗一些,因为促使狄更斯动笔的社会现实更为残酷。在19 世纪 40 年代,英国正经历经济萧条,失业率呈指数增长,连续多年庄稼歉收,日常食品价格超出了许多人的承受能力,无数人在温饱线上挣扎,“饥饿”是这个时代的关键词。

    3.png

    然而,“路有冻死骨”的社会现状下,依然有着“朱门酒肉臭”的残酷现实。1843年5月,狄更斯应邀参加了一场慈善晚宴,参加者大多是腰缠万贯的有钱人,他们的虚伪、奸佞、狂妄和傲慢给了狄更斯强烈的刺激,他在写给朋友的信中将这些人描述为“穿着时髦、脑满肠肥、性情暴躁、喘着粗气的蠢牛”。这些形象无疑刺激他创造出了《圣诞颂歌》中吝啬刻薄、为富不仁的埃比尼泽·斯克鲁奇。

    5.png

    那时的狄更斯在阅读了当年议会一份有关英国童工悲惨现状的报告后,正计划写一本名为《代表穷人的孩子上书英格兰人民》的宣传册, 但晚宴之后他开始觉得这种做法无法给社会带来真正的变革,便改变主意,打算写能够真正引起人们关注的东西,有影响力的、振聋发聩的作品。

    6.png

    同年10月,狄更斯去看望曼彻斯特的姐姐,后工业革命时期的曼彻斯特破败凋零,贫困程度触目惊心,在街头受冻挨饿的人们更令他忧心忡忡。而残疾外甥哈里所面临的困境,让他开始思考贫困残疾儿童比起健全孩子更加艰难残酷的现实生活。

    哈里成为了小蒂姆的灵感来源。不幸的是,和蒂姆的美好结局不同,尽管身为舅舅的狄更斯尽了最大努力,哈里还是没能活下来。绝望悲伤的狄更斯只用了6周时间就写完《圣诞颂歌》,这部当时谁也不知道会不朽的作品,以另一种方式让哈里的生命延续了百年。

    7.png

    当时出版商并不看好这部作品,但狄更斯自己贴补出版费也执意出版。1843 年12月19日,离那一年的平安夜还剩下五天,《圣诞颂歌》问世了。书中对残酷现实的描绘惟妙惟肖,抓住了时代精神、精准地打在了社会的痛点上,但又带来无限的希望,契合了人们对“圣诞奇迹”的向往,因此大获成功,激起了社会强烈的反响,甚至直接导致了英国庆祝圣诞活动的复兴,狄更斯如愿向社会敲出了“一记重锤”。

    8.png

    今年这版改编大刀阔斧地砍掉了许多细节,把关注重心放在埃比尼泽·斯克鲁奇的过去和克莱切特一家的痛苦上。将斯克鲁奇的绝望和无助最大程度地表现出来,回溯他是如何从一个渴望关爱、喜欢小动物的孩子变得心硬如铁、残酷不仁的。正因为他的冷血和邪恶并非与生俱来,所以后面的一系列改变才更有说服力。

    14.png

    斯克鲁奇在平安夜这天对雇员鲍勃·克莱切特依然吝啬苛刻,但他没来由地感到心神不宁。与此同时他的合伙人——已经死了一年的马利为求永远的安宁而拖着铁镣在炼狱中奔走。精灵告诉他,只有和斯克鲁奇一起忏悔,才能得到救赎。

    15.png

    4.png

    然而无论是神迹一再显现,还是带着铁链现身的马利,都被他当成骗人的把戏,一连串的恐惧惊吓也没能让他忏悔。三位圣诞精灵亲自上场了。

    10.png

    过去之灵让他重新经历幼年的伤痛和绝望,以及成年后的暴行和贪婪,让他以旁观者的身份看到自己造成的惨剧,看到不曾看见的真相。他一遍遍地在脑中重复他那暴虐的父亲杀死他心爱小白鼠的一幕,永远记得自己在寄宿学校受到的伤害,却不知道他姐姐为了保护他曾经多么勇敢无畏。因为不知道,所以心结了冰。

    他反过来用父亲的利己主义保护自己,世上万物在他看来不过是汇率和数字,利用别人的困境巧取豪夺,把别人的弱点转变成自己的财富,在走投无路前来借钱给残疾儿子治病的母亲面前,他故意羞辱对方,只是为了“实验”人性,想看多少钱能够让一个好人堕落。而这背后的心酸,过去的他从未觉察,而正是这位母亲的屈辱和愤怒招来了审判他的精灵。

    现在之灵让他亲眼看到因为他的存在,克莱切特一家本来充满了爱和温暖的圣诞节变得伤痕累累;让他看到每年人们都会聚集在山谷的小教堂里,悼念因为他过度节省而导致的矿井事故中的死难者。看着那些幸存者和遗族,被过去冲击、被现在感染的他终于说出了“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不会在木材上省钱,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会改变自己”。

    如果说过去之灵和现在之灵为了改变他还算苦口婆心,那因未来无法知晓而不能说话的未来之灵基本上就只是“给你个眼神自己领悟”了。在未来,残疾的小蒂姆因渴望滑冰而落水溺毙,他眼睁睁地看着一个纯洁无瑕、曾被母亲不顾一切挽救过的生命殒落,这终于撼动了他的铁石心肠,他宁愿不要自己的救赎,也希望能换取小蒂姆的生命。

    也许这看起来颇具说教意味,但从过去、现在、未来一层层递进过来,却依然能给人启发和触动并对自己有所审视。

    故事过时吗?从年代来说,是的,从意义来说,还没有。狄更斯借斯克鲁奇的经历向社会发出疑问,穷是原罪吗?

    斯克鲁奇曾公开叫嚣,不能工作的穷人死了最好,可以“减少过剩的人口”。狄更斯通过他尖锐地指出了许多人对穷人的态度——穷人就是又懒又馋不上进所以才会一贫如洗。这个观点几经时代更替,也许也曾更换过无数冠冕堂皇的外衣,但它看起来陌生吗?

    22.png

    被挟裹在时代洪流中的人,多多少少都有些身不由己。就拿本剧中也提到的《济贫法》和济贫院来说,当时的英国本来就处在转型改革中,阶级分化依然严重,经济萧条和歉收压得低层人民苦不堪言,政府却颁布了严苛的《济贫法》,为了阻止穷人依赖公共援助,逼迫他们忍受难以想象的痛苦和劳作,所以许多穷人宁死也不寻求公共援助。同时贫困和饥饿显然又会导致更多的人因为健康原因无法工作。《济贫法》没有改善穷人的生活水平,却对最无助和无奈的下层阶级施以惩罚。在这种“我命由天不由我”的情况下,片面地认为“受穷”是活该显然是毫无根据的。

    24.png

    《圣诞颂歌》打动人的地方恰恰就在这里,它让那些生活无忧的人们看到这个世界宛如平行世界的另一面,你看不到,不代表它不存在,那些痛苦、悲哀、绝望、困顿一直都在,哪怕是在平安夜,哪怕是在圣诞节,哪怕是在你我此刻观看着新一版《圣诞颂歌》的盛世佳年。而在这冰冷现实的背后,狄更斯借斯克鲁奇的转变和愧疚,以“圣诞奇迹”之名,表达了他对美好人性的向往和信心。

    26.png

    要说被砍掉的细节里,其实我一直对各版《圣诞颂歌》有一个同样的遗憾,本来以为这版打着暗黑的旗号可能会有,结果可能因为顾及儿童形象的原因吧(毕竟是圣诞电影嘛),还是删去了。现在之灵的袍子下藏着两个瘦骨嶙峋、“可怜、卑贱、可怕、丑陋、悲惨”的小孩。现在之灵告诉斯克鲁奇:“他们是人类的孩子……这个男孩叫无知,这个女孩叫贪婪,你要当心他们俩,以及所有他们的同类……”

    这是狄更斯除了“歌颂真善美”之外创作《圣诞颂歌》另一个的主要目的,是对社会敲响的警钟。结合他的其他作品就能更加清晰地发现,他希望人们意识到,如果他们继续剥夺贫困儿童的食物、住所、衣物、医疗和教育,这些孩子将来会变成危险、暴力、残酷的人。

    25.png

    他们如果不像奥利弗·特威斯特(《雾都孤儿》)那么幸运,不像小内尔那样夭折,长大后就可能会成为另一个比尔·赛克斯、费金、小爱弥丽(《大卫·科波菲尔》)或丹尼尔·奎尔普(《老古玩店》),要么度过悲惨的一生,要么成为反噬这个残酷世界的恶魔——正如改变之前的斯克鲁奇,而不是每一个斯克鲁奇都会得到三位精灵的帮助而洗心革面。

    27.png

    遗憾虽在,但《圣诞颂歌》依然会年年被改编被播出被观看被讨论,正如它所代表的意义,虽然时代更迭,却从来不曾过时。也许有一天,我们会等到那版令所有人都满意的《圣诞颂歌》。愿我们常看常新,在顺境中不要失去对苦难的敏感,在逆境中不要丧失希望和勇气,愿我们永远拥有爱的能力。

    30.png

    最后赞叹一下好久不见的盖·皮尔斯,真是我见过最帅的斯克鲁奇了,演技非常在线,残酷的时候足够冷峻,改变后一路小跑去救人时的表情又绝妙地诠释了释怀和解放,根本就讨厌不起来啊喂(这句划掉)。

    28.png

    相关讨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