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金刚:骷髅岛》:直面内心深处的恐惧 文/丁神灯

    阅读数:3657 starr 认证评论员 2017-03-23 收藏

    《金刚:骷髅岛》又一次带来金刚狂潮。

    自从1933年第一版电影《金刚》问世以来,金刚这个形象就成了经久不衰的文化偶像。对于华语世界来说,金刚盘踞帝国大厦尖顶的画面完全可以媲美悟空大闹天宫的惊心动魄。在世界范围内,金刚的形象更是流行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最初所谓的跨文化交流主旨,主要体现在白人至上主义的傲慢自大,随着时间推移,金刚的形象逐渐形成了文化价值。应该说原版金刚的形象本来就具有融合多样文化的潜质,“集体无意识”使这个故事囊括了历史背景下的各类危机与冲突。

    1933年原版《金刚》电影是好莱坞早期怪兽类恐怖电影的杰作,至今已有三部正传面世。究其根本,恐怖电影最初的产生,反映的是严重的社会情境创伤。所以说,抛开其他跟风逐利的粗制滥造作品,金刚之前三现真身,周遭环绕的无不是愁云惨雾。

    1.jpg

    金刚三现真身:1933/1976/2005

    原版《金刚》正是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产生的集体无意识沉淀物---经济危机的产物。

    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获胜之后迅速富足起来,新技术和新生活加上“炫耀性消费”使一切看起来都欣欣向荣。然而1929年10月的华尔街股市暴跌事件导致了美国金融界的崩溃。股票秒跌,成千上万的美国人眼睁睁看着他们一生的积蓄在瞬间灰飞烟灭。股票巿场的大崩溃导致了持续四年的大萧条,大萧条导致的大饥荒造成了大量人口非正常死亡。最保守估计,美国本土至少有700万人因此丧生。

    2.jpg

    1933年《金刚》电影中衣着得体的中产阶级女性为了得到一餐果腹的饭食在大排长龙

    原版《金刚》电影的台词和细节忠实地记录了当时人们生存的惨状,比如在物色女主角的桥段里,可以看到衣着得体的中产阶级女性为了得到一餐果腹的饭食在大排长龙。即便是如今,观众也可以从那些哀戚的面容里感受到她们对于大萧条的恐惧,更不用说那时身处危机当中的人们,他们更加容易被带入故事情境之中。作为女性的代表,女主角安经过大萧条、失业、饥饿等折磨之后,登上了骷髅岛。在这里,面对金刚,她用凄厉的尖叫让自己忘记了大萧条导致的惶恐。电影里金刚带来的恐惧冲击直接弱化了人们对于大萧条的恐惧,在巨兽带来的旦夕之危面前,其他的恐惧甚至消失的无影无踪。由此,影片中的骷髅岛之旅将观众亲身经历的恐慌,从自身转移到角色,再经过角色释放出来,获得了某种程度的缓解。

    3.jpg

    她用凄厉的尖叫让自己忘记了大萧条导致的惶恐

    除了大萧条造成的恐慌,金刚的形象还有对种族态度的影射。农奴制度的历史影响此时依然使不同肤色人种之间难以沟通,民权法案也还要等30年后才能出现,实施种族隔离的吉姆·克劳法案要等三十多年后才能废除。故事中白人女性被金刚所掳,历经艰险最终由具有骑士精神的白人男性解救。很明显,代代相传的惯性经验在此时借由《金刚》的面世,把社会全体成员心理上的顾虑沉淀下来。在这里金刚是黑人绝对自由的化身,帝国大厦则代表着白人至上的权威社会。当时舆情普遍认为,黑人一旦获得绝对自由,无论是意识形态还是社会结构,都会对整个国家造成颠覆性的冲击。

    4.jpg

    1976年版女主角杰西卡·兰格/2005年版女主角娜奥米·沃茨

    1976年,《金刚》再现江湖,故事背景迥然不同。时间的节点处于美国两次能源危机的间歇。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使油价猛然上涨了两倍多,从而触发了二战后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持续三年的石油危机对发达国家的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冲击。于是片中白人男性角色从原版的电影从业人员,变成了石油公司的雇员。作为能源危机的产物,金刚最终跑到了世贸大厦双子塔上张牙舞爪。

    2005年彼得·杰克逊的《金刚》在“后911”时代上映,片中背景还原到了大萧条时期,但是在情节设置和角色塑造上,彼得·杰克逊倾注了自己的诠释。1933年版本中金刚的野性完全来自种族隔离对于黑人的扭曲。为了防止这种诟病,2005年彼得·杰克逊运用动作捕捉技术将金刚的动作表现得更加接近人类,凸现他的小性儿和嫉妒,细微之处的有血有肉增强了观众对他的亲近甚至是爱戴之情。给金刚注入了更多的人性的同时,激发出观众内心深处的寻根情节。

    5.jpg

    《金刚:骷髅岛》是《金刚》的前传电影

    相比于三部正传,《金刚:骷髅岛》则是《金刚》的前传电影。故事的背景设置在越战后期,水门事件刚刚发生。美国总统遭受了选举信任危机,美国社会正是一片疲累不堪的状态。可以说,《金刚:骷髅岛》的故事设置并未脱离美国至上主义的窠臼,金刚以及其它花样翻新的怪物在越战背景的衬托下,依然带有非美国的异端文化烙印,片中的金刚仍然是原住民的保护神。怪兽电影的构架下涵盖着政治寓言,对于金刚的善恶则沿袭了彼得·杰克逊人性化的传统,并且向《哥斯拉》系列电影学习,更加着重于改变金刚的性格和形象。

    6.jpg

    1954年版《哥斯拉》/《三大怪兽 地球最大决战》(1964)

    二十世纪50年代,《金刚》系列衍生电影催生出了的全新怪兽哥斯拉,在二战之后的语境里,哥斯拉代表了核子时代的焦虑。哥斯拉早期几部作品的主要基调是“人类之敌”的反派形象设定,这样的形象在哥斯拉问世十年左右时出现变化。作为系列性娱乐电影,结合并导入社会流行元素与话题性事物是无可避免的,哥斯拉的银幕形象在其十周年纪念大作《三大怪兽 地球最大决战》里得到进一步的拟人化,并第一次出现了“为保护人类而挺身对抗反派怪兽”的设定。

    作为前传电影,原版中“美女与野兽”的纠葛没有出现,而且《金刚:骷髅岛》中的金刚首次在银幕上和人类站在一起反抗其他怪兽。这个改变无疑是在迎合当下日益复杂的政治环境。现在的美利坚,面对自身实力的走低和国际影响力的减弱,面对前超级大国的复苏和发展中国家的崛起,极度需要金刚之力回天挽日。于是政治危机的焦虑在新版怪兽电影中得以宣泄。

    7.jpg

    美利坚极度需要金刚之力回天挽日

    按照社会学的理论,无论经济危机、能源危机,还是安全危机、政治危机,归根结底是社会现代化带来的副产品。而随着世界进入了全球化时期,类似的危机更加趋于相互纠缠,演变成全球范围内的超级危机。危机带来的恐惧也恢恢如网,每个人都在其中水深火热。

    《金刚》的故事是一个物极必反的现代化寓言,在各种文化历史背景下会产生出不计其数的版本。一切现代化乃至全球化,就仿佛驶向骷髅岛的旅程,最初的本意是探索未知的领域,获取更大的利益。然而探索的过程崎岖扭曲,一路走来有得有失,一切从有序变为混乱。最终,本以为旅程胜利告捷,却不料霹雳生变。通过技术和工具,人们仿佛掌握了可以获得多大利润的现代化诀窍,到头来却遭到无情反噬。

    8.jpg

    《金刚》的故事是一个物极必反的现代化寓言

    工业化的出现带来复杂和高效的机械的发展,随着大量生产技术使得商品大量出口,涉及大量生产,科学管理和管理技能的快速增长。新技术导致失业率频频高攀,经济大萧条马上尾随而至。其后技术的发展抬高了世界对能源的需求,现代化再一次导致经济危机。911事件的发生表面上是恐怖主义的肆虐,骨子里依然是能源需求导致的安全危机。

    社会发展到今天,金刚的形象或是暗淡了种族映射,或者弱化了野蛮血腥,愈发倾向于多样性娱乐化,但是人们对于它的心理依赖并未消失。人们需要金刚不断出现来警醒世人,人们需要不断地看到它来遏制生活中真实的恐惧,必要时,人们再一次又一次地把它消灭来换取暂时的舒缓。金刚其实已经植根于社会的现代文明中,在这个高度文明高度技术化的社会中,我们生活在高度抽象、极度幻灭之中。在全面电子化和虚拟真实化的环境里,我们期望能够远离当下可能一触即发的多重危机,我们不敢直面内心深处的恐惧。我们能做的,似乎只是可以在电影中牺牲掉金刚,或者把金刚变得相对温良。

     公众号:丁神灯


    相关讨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