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脱欧:无理之战》——从广告的角度看脱发,哦不,脱欧

    阅读数:4371 李喜儿 认证评论员 2019-01-11 收藏
    而是从一个相对浅显并大众化的角度切入——新媒体环境下,民主方式的改变。

    2016623日,英国人用一场全民参与的“脱欧公投”正式与欧盟分道扬镳。时间飞快,两年半后,一部关于“脱欧”的电视电影《脱欧:无理之战》上映,由被中国网友称为卷福的肯尼迪克特.康伯巴奇主演。可以说这是一部史上脱发最严重的电影,不仅主角本人立体环绕式的秃,整部剧里大多数演员都是脱发造型,看了这部剧后对脱欧的结果没什么好奇了,不禁开始为英国人民的脱发问题担忧。

    6A152027-C912-4FC2-B1EE-6DDA36C89BF9.jpeg

    这部剧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正如剧末的字幕所言,故事仍在继续,20186月《脱欧法案》正是通过,确定与2019329日正式脱欧,至202012月彻底脱欧。这是一件我们亲眼见证的可能改变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要用2小时表现如此宏大的题材,就必须找到一个切入角度,而这部剧选取的角度并不是各方阵营如何尔虞我诈、明枪暗箭的政治斗争,而是从一个相对浅显并大众化的角度切入——新媒体环境下,民主方式的改变。

    3980C5CA-5DCB-4403-8FDE-F1B13FA07537.png

    其实近几年来的各种大选,例如连续几届美国大选,都已经越来越显示出互联网尤其新媒体时代对民主实现的重大影响,由于大数据、用户定点宣传的加持,这个时代的民主表现出全新的方式,它既是自由的,也是可以被轻易左右的。而看完这部剧,让我有了非常直观的印象,整场选举的场景我太熟悉了,这完全是一场广告营销策划。从广告的角度看脱欧公投,就变得浅显易懂了很多。

    B8A5043C-01E6-4825-B0D5-7499BFD16E63.png

    首先,任何广告公司接到客户之初都会做的一个步骤,就是制定策略,这包括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定位出精准的受众对象,这个过程我们称为“用户画像”。剧中分为两个阵营,主角多米尼克带领的官方公投竞选组织,支持脱欧,我们称为红方;而另一方是卡梅伦政府的智囊团,支持留欧,我们称为蓝方,在片中影像里也分别用红蓝色调区别了这两个阵营。故事采用倒叙形式,退回到公投前一百多天,两个阵营分别创立。通过大数据分析,两方都得出明确的用户画像,支持留欧的典型人物:18-29岁之间,接受过高等教育、有自己的房子,从bbc获得新闻,支持同性恋婚姻。支持脱欧的典型人物:55岁以上,社会阶层较低,已退休并还完房贷、支持右翼独立党。这两个阶层基本都有自己坚定的选择,并且比例大致持平,两方阵营都可以放弃对他们的争取,而争取的焦点集中在34%的犹豫派和冷漠的中间派。犹豫派主要是中年女性,通常从“邮报在线”获得新闻,她们嘴上喊着脱欧,内心却存在极大的犹豫;中间派大多租房住,从脸书上获取新闻,大部分从没真正考虑过欧盟问题。

    DF7636BA-139B-4D9D-A73C-4FFB2321ECFA.png

    锁定目标受众后,红蓝阵营都制定了基本的策略基调,蓝方留欧派表示,要从理性上拉拢他们,用数据和预测说服他们确定立场;而红方脱欧派则表示,要迎合他们内心的需求,使他们感到内心的共鸣。这也是非常常见的两种广告策略,而近年来常见的例如聚美优品“我为自己代言”、针对年轻人的网红白酒“江小白”,走的都是红方这种贴近用户心理,营造共鸣的路数。事实证明这种宣传方式确实对女性和年轻群体更具有说服力。剧中有一场邀请画像人群做民意调查的戏,和广告公司里的消费者前期调查环节如出一辙。

    966A82E1-B63F-4B4A-B75E-7317EC85AC3A.png

    在制定策略后,就需要提出核心文案,也就是一句用于传播的广告语。多米尼克一开始就确定了key word——control(控制力),在策略的不断推行中,终于有一天当他随意翻看一本育儿丛书时找到了灵感,确定最终的宣传口号为——vote leave,take back control(投票脱欧,拿回控制权),他特别强调back”的意义,意味着曾经是你的,而现在要将它拿回来。这个文案创作过程也完全符合广告从业者的习惯,先确定核心概念,再在生活细节中寻找灵感,最终成型一语中的并极具传播性的slogan。这句宣传语正迎合了脱欧派的心理,他们认为大英帝国曾经无比强大,早已不满欧盟成员国的身份拖累了英国发展,尤其移民、边界管控的问题,令很多脱欧派抱怨移民抢了自己的饭碗。在当时真实的《电报》社评中曾写道:“英国的工人阶级们,在选择脱欧这件事上,可能看到了改变生活的可能性”。

    F09F8BF9-4A6D-426B-9482-E9585E99A102.png

    确定核心概念后,两方都开始付诸传播,红方脱欧派与一个线上分析公司合作,它们通过精准数据帮助政治运动进行微目标定位,通过数据库的规律形成,网站可以预测人的行为,分析出不同人的不同心理、爱好、行动倾向、并根据社交动态的微变化,发出成千上万份极具个人针对性的广告,并实时对其修改提升。也就是说,在目前的社交网络时代,你认为的纯个人决定,也有可能只是一系列数据导向下的被动行为,消费行为如此,政治民主也如此。

    E3B0A3BE-E994-46FA-9FBE-0856C4304AB8.png

    为其找到各方面的佐证,各方阵营都开始调动媒体资源,甚至于夸大事实。脱欧派放大移民问题,反复强调土耳其将加入欧盟,会给英国带来更严峻的移民问题,留欧派严厉谴责这是不实消息,却发现大势已去,眼看着失去了对中间犹豫派的拉拢能力。到公投前的一周,支持留欧的女议员被刺杀,才真正触痛了英国民众的神经。留欧派意识到败局将至,并且终于承认,这样的局面其实是二十年前就已经确定了的,一代代政客为了政治避嫌,将社会问题向欧盟、移民上转嫁,却造成了国民恐欧恐外的浪潮,终于积重难返,得尝苦果。

    2A0D7DD7-3FD6-416F-A5A8-FC995D570197.png

    公投的前一天,红蓝两方的领导者在酒吧进行了一次灵魂对话,蓝方阵营认为多米尼克助长了一种“毒文化”,用网络煽动了民意,而潘多拉之盒一旦打开就再也关不上了。这段对话带着英国人一贯的冷静,却恰是影片的高潮及题点所在。

    最终,历史定格在公投脱欧的结果,这也像极了两家广告公司参加比稿,一家欢喜一家忧,而背后的原因却远远不是创意好不好能够概括的。片中使用了大量交叉剪辑表现两个阵营内部的运作情况,在这一段中更是极致,红蓝两种色调,一边在欢腾庆祝,一边垂头丧气如墜冰窖。这是一场民意的豪赌,无论结果如何,也许有牺牲,但始终是平民的。

    E34FA8E4-DA1B-4AAF-9918-74E5C082DEA8.png

    CEAADA54-A3BE-4736-A322-3AAD4B703626.png

    片中运用了一些类似《纸牌屋》里的“间离”手法,在欢庆的时刻,主角多米尼克也转向镜头,与观众对话。开头与结尾,都是多米尼克在公投结束后因涉嫌干预投票而接受听证会调查的场景,在这里,他说出了这部电影真正想表达的主题:“这个国家和整个西方世界都出现了系统故障,日薄西山、随波逐流、没有目标”。

    99CD660B-6FCE-40BD-A89A-4F021EDA7521.png

    自我懈怠,确实是目前的欧洲面临的最大威胁。在真实的脱欧公投后,很多英国人瞬间懵了,无法接受这样的结果,于是在79日,超过421.5万人发起二次公投的请愿,被英国政府驳回。至此,脱欧公投已经真正成为一场“民主的实验”,正如影片的标题,是一场民意被网络煽动的“无理之战”。


    相关讨论

    评论